中國企業(yè)的老板真正遇到問題時,第一時間往往不是尋找那些智庫機構,如咨詢公司以及各類研究所和事務所,而是去問身邊的朋友!伴T客”和“幕僚”其實是這個國家最古老的職業(yè)之一。
中國老板的“袁紹”病癥
很多時候,一個老板做出決策之前,面對的信息往往很多。身邊的幕僚東一個主意西一個主意,令他們莫衷一是。老板是企業(yè)的主人,決策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作出。他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將各種主意糅在一起,最后作出的決策不倫不類。
一些老板希望將幕僚提出的想法落地,但又不大膽放權,優(yōu)柔寡斷。三國里的袁紹不正是這樣嗎?很多謀士提出了很好的方案,最后不是決斷慢了,就是心存懷疑。我還見識過一些民營企業(yè)的老板,他們其實不太相信一個人能夠“運籌帷幄之中,決勝千里之外”,他們更希望門客出完主意還能攜兵帶將打勝仗。
簡單說來,那些能夠幫助企業(yè)走向階段性成功(如上市)的人,一定是有才有德之人,不是那種有了想法和資源就想自己干的人。他們通常野心很小,否則不會傾囊相助。諸葛亮如果想當皇帝早當了。另外,這種人一定是“愛想、敢說、能做”的人,他不僅想得到,關鍵時候能說出來,最重要的是出的主意能夠落到實處。
與成熟商業(yè)社會企業(yè)家的簡單智力訴求不同,很多中國的老板與幕僚談到戰(zhàn)略、管理、創(chuàng)新這些話題時,貌似相談甚歡,但最終他們會落到“你現(xiàn)在有什么資源?你手上有什么客戶?”這些命題上。當你有可以直接支持到他們的資源時,你所說的管理思想、企業(yè)文化及戰(zhàn)略上的東西,他們才會認同。
當一個幕僚和老板聊起戰(zhàn)略話題,老板認真傾聽,臉上浮現(xiàn)若有所思的神情時,他可能只是在想這件事情到底靠不靠譜。如物聯(lián)網這樣的新事物,很多人意識到3~5年之后會給中國的供應鏈帶來全新的變化,但你拿這樣的技術與老板溝通,他們首先問的是這個技術對我確實有幫助嗎?成本高不高?劃不劃算?值不值得?這些問題擺在面前,最終結論通常是再等一等、再看一看。
雖然幕僚有很多想法,但這些想法的落實,最終要靠企業(yè)的員工和團隊。很多企業(yè)引入幕僚參與戰(zhàn)略管理,卻一次又一次遭遇失敗。原因就在于幕僚提出再好的管理方案,最終得由管理層和經理人去落實。如果他們不參與決策的制定過程,就會條件反射地是抵觸。所以,最好的辦法應該是當幕僚出了好主意,老板還是要聽一聽管理層的意見。管理人員如果有不同意見,哪怕是稍許出入,也要優(yōu)先考慮管理層的想法,因為他們是真正的執(zhí)行者。
獵頭公司